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0篇
  免费   419篇
  国内免费   629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388篇
地质学   1419篇
海洋学   81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63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over of the main reef benthic groups, and abundances and taxonomic richness of octocorals were surveyed in the reefs of Hong Kong, and related to spatial and water quality gradients. Nutrient 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are high throughout the area, with concentrations declining from the south towards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Regression tree analyses showed that hard coral cover was most strongly related to water clarity, that macroalgal cover was highest in areas with high wave action and high water clarity, and that crustose coralline algae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sedimentation. Octocoral communities (42 species in 23 genera) were dominated by zooxanthellae-free taxa; those few species with zooxanthellae were restricted to reefs with low wave action and high water clarity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The water quality gradient spans from conditions that are marginal for zooxanthellate octocorals while still supporting diverse scleractinian communities, towards an estuarine endpoint where zooxanthellate octocorals cease to exist and hard coral communities are reduced to a few resilient colonies.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types, abundances and richness of zooxanthellate octocorals, and the shift from zooxanthellate to azooxanthellate octocoral communities, may act as useful indicators of water clarity in regions where long-term water quality data are unavailable.  相似文献   
992.
993.
海底管线周围的不平衡输沙影响着海底管线的局部冲刷,进而影响海底管线的安全运营。基于波浪港池实验,考虑规则波的作用,采用中值粒径为0.219 mm的原型沙铺设与波浪传播方向成45°夹角的斜坡,斜坡坡度为1∶15,研究管线局部冲刷坑床沙组成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与冲刷深度随时间的发展类似,冲刷宽度随时间的发展也分为初级阶段和次级阶段;管线周围床沙粗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并不在管线的正下方,而在管线的后下方;周期增加,冲刷坑床沙粗化程度增大;与原始床沙相比,周期较小时,冲刷坑下方床沙细化,周期较大时则粗化,而波高对床沙扰动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4.
青藏高原红梁河风沙动力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红梁河沙地广布,目前对其风沙活动规律认识不足,不利于开展防沙工作。为此,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计算等方法,对红梁河的风沙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梁河年起沙风向以N风为主,冬春季输沙势(DP)、合成输沙势(RDP)大,夏秋季输沙势、合成输沙势小,合成输沙方向(RDD)年内变化较小。年输沙势为249.84VU,属于中风能环境,年合成输沙势为242.92VU,年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97,属于大比率,年合成输沙方向为173.8°,为S方向。八方位年实测输沙总量为434.33kg·m-1,以SW方向的输沙量最大。  相似文献   
995.
半干旱区不同类型沙丘风沙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两种阶梯式集沙仪和小型气象站于2017年4—5月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0~75 cm气流层风沙流的总输沙量、输沙率、粒径组成分布和风蚀特征值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增加,总输沙量下降,随着风速增加,总输沙量上升;92.20%~95.60%的输沙量发生在0~21 cm高度。(2)总输沙率(Q)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将Q与地上200 cm风速进行函数拟合,流动沙丘幂函数最佳(R2=0.986),半固定(R2=0.990)和固定沙丘(R2=0.956)指数函数最佳。(3)将各高度的输沙率与地上200 cm风速进行函数拟合,流动沙丘(R2≥0.905)和半固定沙丘(R2≥0.968)拟合度幂函数好于指数函数,固定沙丘(R2≥0.923)指数函数优于幂函数。(4)在一定高度下,3类沙丘输沙率均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风速下,输沙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减。(5)3类沙丘的特征值随着风速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流动沙丘以λ>1为主,表现出持续侵蚀输送沙粒的能力;半固定沙丘当风速>9.0 m·s-1时逐渐出现侵蚀状态;固定沙丘以λ<1为主,近地表风沙以堆积状态为主。(6)3类沙丘主要由粒径为0.1~0.25 mm的细沙构成,在0~30 cm高度,细沙占输沙量的50.09%~85.11%,在30~75 cm高度,细沙占输沙量的43.53%~75.53%。  相似文献   
996.
集沙仪是定量监测风沙活动的重要工具。设计了一种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可以根据试验需要采集不同高度沙样,每分钟收集一次质量数据,实现高频连续集沙。试验结果显示,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在15、30、60 cm高度的集沙量满足随高度增加呈指数减少的规律;在15 cm高度,风速与输沙通量呈指数函数关系(y=6E-05·e0.8417x,R2=0.6042),随集沙高度升高输沙通量与风速相关性减弱。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与新型平口式集沙仪所测的输沙通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y=0.8119x+0.2645,R2=0.7481)。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虽然在稳固性方面需要改良,但能够很好地捕捉高度在15 cm以下沙物质的输移信息,野外应用效果良好,是一种适合野外高精度风沙活动自动监测的新型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997.
呼伦贝尔沙地风蚀坑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呼伦贝尔沙地现代风蚀坑表层沙质沉积物与坑后沙丘垂直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讨论了坑后沙丘剖面的形成过程及风成沙粒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风蚀坑表面及坑后沙丘剖面沉积物粒径以细沙和中沙为主;风蚀坑表面沉积物粒径及分选参数在风蚀坑各部位呈现波动式变化;平坦草地上的现代土壤与坑后沙丘下伏古土壤为同一层。基于粒度和沙丘移动过程综合分析,认为坑后沙丘剖面中风成沙粒度的垂向变化与沙丘在堆积和移动过程中剖面在坑后沙丘相对位置的变化具有紧密联系,密集采样得出的剖面中风成沙粒度的垂向变化是否能直接指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98.
库布齐沙漠110MW光伏基地次生风沙危害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释光伏设施干扰下沙质地表侵蚀堆积的动力机制,在库布齐沙漠110MW光伏电站选取2个断面,利用MetOne 014A/024A型自动风速仪,同步观测了光伏板前后不同位置20、50、100、200cm高度的1min平均风速,分析了光伏板干扰下流场格局变异及其与地表蚀积态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伏设施强烈干扰流场格局,产生流场分异区:板下集流加速区、板前板后遇阻减速区、板面抬升区和板间恢复区,但光伏基地上风向边缘区域与腹地的流场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2)空间流场特征区发育程度所指示的动力分布与地面侵蚀堆积态势基本对应;(3)植被可有效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0~50cm近地表过境风速,减缓地表蚀积过程的发生与加剧;(4)光伏板下的集流加速和板前板后的反向涡旋,是塑造地表风蚀沟(坑)及积沙带发育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99.
青海共和盆地风况及风沙地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共和盆地茶卡、共和、贵南站2012-2015年的风资料,分析盆地风向、风速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并结合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对盆地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1.6~2.7 m·s-1,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年起沙风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7%、3.5%、0.9%,起沙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风向以WNW和W为主。(2)盆地属于低风能环境,风沙活动自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弱,方向变率指数0.7~0.96,风况为窄单峰或宽单峰风况,西北部和中部风向变率属于低变率,东南部属于中等变率,合成输沙方向较一致,为281.0°~286.7°。(3)盆地沙丘类型有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复合型链状沙丘、沙山、沙垄、抛物线沙丘等,沙丘类型和风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1000.
风沙灾害是威胁沙漠铁路安全运营的主要因素,科学合理的防沙工程可减小风沙危害和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关于铁路防沙工程的评价方法还不多见。为了对防沙工程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在分析铁路防沙工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工程设计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利用提取的主影响因子建立铁路防沙工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指数标度法与区间标度法结合,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子的权重。方案评价时先确定单个评判对象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计算评价值来实现方案评价。以敦格铁路某段的防沙工程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铁路防沙工程的方案评价,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